当前页面:首页 >新闻中心>集团要闻
项目深观察 | 什么叫高品质路面?我们这样打造样板!

导 读

9月29日零时,兰州至海口国家高速公路重庆至遵义段(贵州境)扩容工程(以下称“重遵扩容高速”)全线建成,正式通车试运营。

重遵扩容高速

通车后,遵义到重庆的通车时间,由过去的3小时缩短到2小时。

重遵扩容高速公路项目是《国家公路网规划(2013—2030年)》“第10纵”兰州至海口国家高速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贵州高速公路网规划》中第4纵崇溪河至罗甸高速公路的组成部分,是我国西部地区经重庆、遵义、贵阳至珠三角腹地、西南出海口的最便捷运输通道。

由贵州公路集团第八工程有限公司承建的兰海高速重遵扩容项目路面24合同段(以下简称“重遵路面24标”)全长约29.2公里,对应土建9、10、11、12合同段。自去年进场施工以来,重遵路面24标始终坚持以高质量*建引领高质量发展,围绕绿色公路“三高”“三低”和“三全”主要特征,准确把握区域环境和工程特点,积极践行“低碳集约”“生态环保”“科技高效”等建设理念,树立高速公路路面施工建设的新标杆。

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贵州公路集团重遵路面24标,了解建设者们致力于打造高品质路面工程的故事。

品质工程示范引领

2021年4月2日,贵州高速公路集团路面施工示范交流会在重遵路面24标一工区举行,由重遵、都安等多个在建施工项目负责人组成的观摩团队在施工现场进行交流观摩。期间,贵州公路集团重遵路面24标负责人详细介绍了项目标准化施工、质量控制、试验检测技术、安全文明管理、微创新施工工艺等,智能型移动加油站、成品料出料口防离析挡板、独立前置式冷料仓等新工艺、新设备更是让大家眼前一亮,观摩团队时不时掏出手机拍照记录。

观摩会现场

贵州公路集团重遵路面24标一直坚持“标准为先、预防为主、质量为本、信誉为重”的质量方针,努力实现“提质增效、降本增效、节能增效、安全增效、创新增效”等目标。项目建设团队紧密结合自身实际,修编了质量安全、工程管理、物资设备、财务等各项规章制度,不断完善工作流程,构建了科学严密的考核评价体系。特别是通过设立微创新工作室,制定科技创新管理办法,鼓励项目员工及施工一线工人积极参与,挖掘创新型人才及施工工艺工法,建设质量、服务质量、工作质量、工作方法、工作效益得到显著加强,极大地提升了重遵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建设水平。

“智能型移动加油站”“抗离析成品仓”“智能型水泥喷浆设备”……每每提到项目部自主研发的创新工艺,原项目经理杨爱都情不自禁地侃侃而谈。

抗离析成品仓

为了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贵州公路集团重遵路面24标致力于“绿色公路”建造,围绕节能减排、绿色环保要求进行新技术研发。在3D打印技术的辅助下,项目部相继开发并应用了挖掘机筛网斗除泥、智能型水泥喷浆设备、伸缩缝层间排水装置等20余项新工艺,既减少成本投入,还降低能源消耗,保障作业面及周边自然环境在施工过程中不受破坏。

“重遵路面24标项目部积极将绿色环保融入高速公路品质工程建设当中,通过一些措施及创新降低施工对环境的影响,兼顾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这两个要务,为可持续发展夯实基础。”原项目总工程师邱东海介绍。

“在桥梁混凝土路面及沥青面层间铺设橡胶沥青吸应力层,能起到防水、粘结水泥混凝土的作用,还能有效遏制沥青面层裂缝的反射。”邱东海介绍,这是项目部废旧材料使用的新举措、新工艺。

贵州公路集团重遵路面24标在高速公路基层养护中采用高分子养生膜,这个创新举措可以很好地解决水资源浪费问题,也很好地避免了人力资源和机械资源的浪费。

在安全生产方面,项目团队研发了压路机防撞装置、智能型移动加油站等智能系统装置,不但减少了人工投入成本,还增加了安全保障系数,在“平安工地”打造上实现了技术跨越。

“以前使用的是传统土工布养护,保水时间较短,需要经常补充洒水,人工、机械投入和养生用水量较大。此外,在潮湿状态下保温效果差,较难保证整个养生期间稳定土表面潮湿和养生温度。”邱东海表示,高分子养生膜能高效保湿,不用定时洒水,减少养生用水量,也减少人工、机械的投入,并且可有效解决工程实体干缩、收缩裂缝等问题。

“微创新”燃起“大能量”

“通过这些微创新技术,让我们的高速公路更舒适、更耐久,更环保、更绿色。”今年4月13日,在重遵路面24标接受媒体记者集中采访时,贵州公路集团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张胜林介绍道,也让省内高速公路路面施工首次以全新的面貌被大众所了解。

贵州公路集团重遵路面24标以建造品质公路、绿色公路为目标,通过设备微改造、工艺微改进和工法微改良,不断推进项目高质量建设。项目微创新团队成立以来,先后完成了台阶式拌和站、前置装配式防窜料仓、项目施工管理系统、沥青拌和机燃烧器节能改造系统等30余项微创新项目,在提高施工质量、节能环保、降本增效等方面均获得较大成效。

项目机料副经理严彪介绍项目微创新技术

杨爱表示,过去,当我们研发一项新技术的时候,往往要先按照1比1的比例做出试验品,不仅增加材料消耗,也会延迟新技术研发时间,应用3D打印技术后,就能将理论工艺模型的设计思想物化为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原型或直接制造零部件,可对“‘微创新’工艺设计进行快速评价、测试和修改,从而极大地缩短工艺模型的研制周期,降低生产成本消耗。

3D打印技术被重遵路面24标“微创新”团队广泛运用到多项“微创新工艺”的研发及试验过程。设备设计出来后,用3D打印技术按照一定的缩放比例打印出来,通过模型展示设备的结构,真实模拟设备工作的情形,找到出现的问题,从而进行改造。

“当设备工艺不能满足高质量建设要求时,就只有进行创新改造,才能达到保证质量、提升质量的目的。”杨爱介绍。新型抗离析成品仓是重遵扩容项目路面24标“微创新”团队的创新项目之一、在保证施工质量方面很有代表性。

传统水稳拌和机成品仓容量较小,底部只有2扇卸料门,卸料时需要运输车辆来回移动装料,混合料在运输车货箱内行车5至6个料堆,会导致混合料产生较大的滚落离析。混合料不均匀,现场摊铺就会有摊铺离析,造成路面压实不均,公路强度和施王质量可能会受到影响,耐久性就较差。重遵路面24标针对这个问题,对抗离析成品仓进行了创新改造。

“改造后的新型抗离析成品仓仓体是根据一般运输车辆货箱长度尺寸设计,下设8个卸料门,无需车辆前后移动,可实现层铺式一次性装料,有效降低了单个料堆高度,减小滚落离析。同时在顶部布料皮带机上方安装了抗离析输料斗,将两条垂直方向输送带的混合料强制交叉输送,有效减少混合料在输送带上产生的输送离析,能够有效降低水稳混合料的滚落离析,提高施工质量。”杨爱介绍。同时,新型抗离析成品仓减少运输车辆来回移动装料产生的尾气排放,对节能减排也有一定的效果;增大了成品仓储备量(是传统成品仓储量的3倍),增加了运输车辆装料间隙,解决了传统成品仓过小运输车辆装料间隙短出现的溢料、废料问题,保证了生产连续,保障了混合料含水率、水泥计量,确保配合比稳定,保证施工质量。

走进贵州公路集团重遵路面24标项目部“微创新工作室”,桌上摆放着用3D打印技术打印出来的3台设备模型,小巧玲珑,按下开关,它们像真的设备一样开始工作。

项目团队交流“微创新”工艺

“这个模型叫预制板吊装抓手,在高速、市*公路路缘块、沟盖板安装施工中使用。”原项目机料副经理严彪介绍。以往这项施工常规是使用人工搬运,安装效率不高,且容易造成工人手指被压轧、挤压等受伤事故,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针对出现的这些问题,贵州公路集团重遵路面24标项目部“微创新工作室”研发了预制板吊装抓手设备,并通过3D打印技术制作出了模型。定制移动式机械抓手是进行路缘块辅助安装工具,机臂和夹具均通过空压机驱动。

“有了这个设备,可以直接把板从车上抓放在安装位置,人工调平就可以了,不再需要人工先从车上卸板、再搬运去安装。这样更安全,有效提高施工效率、降低安全隐患。”严彪介绍。